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

2017-11-20 22:08:20      来源:大众日报

我们要充分运用、创新各种资源、各种路径、各种方式,尤其要注重探索、实现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与协作,更及时、更有效地向人民供给、传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努力培育“郁郁乎文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命题,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内容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总体方针、战略举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奋斗目标等。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既立足于历史与现实,又着力于当代与未来,科学、全面、深邃,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科学把握,并不断推动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互动、激荡,我国人民的思想价值取向也渐趋复杂、多元。此外,这一历史时期互联网等新媒体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社会意识形态和舆论环境的固有生态。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未有丝毫改变,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存在,确实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产生了挑战,也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作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重大论断,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有力、有效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巩固、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无论怎样强调、着墨都不为过。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对“怎样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系统阐释,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其中,首要任务就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趋向、新斗争,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增强、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高屋建瓴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这句话饱含着严谨的历史文化思维、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宽广的历史文化视野。它启示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长效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坚强支撑与可靠保障。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懈怠。

  社会思潮大都以某种或某些哲学思想作为学说基础,一般会具备某种系统且完备的理论体系。社会思潮的这一特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能够有力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必须在思想理论逻辑上胜任对它们的引领。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稳固地处于更高的理论站位。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我们要把这一重要论述贯彻到实际行动中,站在治国理政大局的高度,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科,“由人化文,以文化人”,发现与培养一大批文化高端人才、后备人才,力创优秀文化产品,构建起强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容,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与文化势位,提供坚强、完备的保障力量,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时,能够始终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坚持”重要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意味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高度、思想深度,而且要确保并彰显自身的民生温度。所以,我们要始终从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民”角度,去研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时刻倾听人民的心声,密切关注人民的心态,精准把握人民的需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人民提供优质、丰富、充实、高端的文化产品、文化成果,能够积极回应、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诉求,能够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着力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众普及。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我们要充分运用、创新各种资源、各种路径、各种方式,尤其要注重探索、实现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与协作,更及时、更有效地向人民供给、传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努力培育“郁郁乎文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

战略合作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联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