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有思想”不是用来鼓吹的

2016/9/1 9:05:4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杜洪毅

对于许多当代艺术家来说,让作品“有思想”早已是不可缺少的筹码。然而,艺术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呢?似乎又很难一下子说清楚。由此常常让人怀疑:难道不断鼓吹“思想”,就能为艺术贴金吗?

 

t013aed90c1129ac1cc

 

虽然当代艺术早把作品的“思想性”发挥到了极致,但观赏作品本身,总让人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许多“很现代”的艺术作品,由于不容易让人看明白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不得不依赖长篇的文字注释,通过堆砌似是而非的术语词汇来证明作品是“很有思想的”。对于这类堂而皇之的艺术“思想”,乍一听觉得还真有点深度,可一旦见识多了,就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艺术“思想”,其实只不过是在倒卖陈词滥调式的概念罢了。不可否认,观念艺术最初诞生时的确有创意,但当这种基于概念贩卖的表达模式,演变成为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套路复制时,真的还很有思想、有创造性么?
 

艺术应是充满创造力的工作,艺术家不仅仅需要掌握熟练的技艺,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构思创想、寻求突破,由此,才会有独创性的作品诞生。没有思想的技艺只能沦为工匠化的制作,一个人想成为一名杰出的艺术家,必然就得先成为一位善于观察和分析表象的有相当深度的思想家、思考者。然而,今天的当代艺术对于艺术与思想间的关系产生了非常大的认识误区,误把理论与作品的捆绑等同于“很有思想”,更错误地将作品外在形式当成思想的表达手段。
 

真正有思想的艺术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艺术本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升华共同的创造物,其本身存在许多非理性元素,是很难用确切的文字语言去描述的。与其说艺术作品传达的是可用文字记录的思想,更不如说是在表达某种无法言传的精神能量,这才应该是最本质的东西。我们看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些杰出绘画作品,并没有一个画家强调其作品很有思想,但又有谁敢说其缺少思想性呢?文人绘画所强调的“气韵”“意境”其实就是要求作画者有很高的思想修养和哲学境界。古人说,要想做到绘画作品气韵生动,就必须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洗脱胸中之俗气,然后下笔才能传神。我们看黄公望的作品,看石涛、八大等人的作品,谁能说其中没有思想呢?文人绘画是通过作品画面的意境去传达自己内心的境界,并不刻意强调作品的思想性,但画家的思想却会很自然传达于笔端。其实,所谓艺术之思想,实际是艺术家本人的内在文化修养自然的流露。如果胸中无几分文墨,即便能背诵几段空洞理论,仍然只会沦为工匠,大谈艺术思想不过掩盖自己的没有思想。
 

与东方艺术类似,西方艺术也是由最初的工匠技艺发展到后来的人文艺术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都有非常深厚的人文修养,即便完全工匠出身的切利尼也是饱读古代典籍的。达·芬奇虽然留下了大量讨论艺术的著述,却并没有去刻意强调自己作品很有思想,《蒙娜丽莎》之所以能永为人们注目,就是因为作者是要通过作品本身去传达自己精神深处的东西。另一些艺术家,如维米尔虽然生平事迹鲜为人知,不曾留下只言片语,但谁敢说他那画面简洁的作品缺少思想性呢?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女孩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本身就传达了作者内心某种深邃的东西。近代画家中,梵高、高更等人都应算得上是很有独特思想的艺术家,但他们有谁反复去强调自己作品的思想性了吗?非常现代的毕加索,也是拿作品示人,而非强调某种空洞的说辞来证明自己有什么高深理论。就连现代艺术鼻祖杜尚将小便池送去参展时,也是用行动本身表达观念,而非夸夸其谈……
 

思想是优秀艺术的先决条件,但决不是外在形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首先应是一个文化人,不说读书破万卷,至少也得有最基本的文化修养,然后才能去谈思想。思想不是用以为艺术作品贴金的华饰,而是本质的、内在的东西。真正有思想、有内涵的艺术家,应该像古代大师们那样,拿作品本身去说话,而非拼命地“倒卖”从别处偷来的概念。

战略合作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联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