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艺赋能社会发展

2022-03-08 09:21:31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潘鲁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战略性的思想和举措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入、持续、驱动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文艺、文化对于产业振兴、区域发展、乡村建设、教育民生等发挥了重要的赋能作用。在这样的形势和经验基础上,充分把握文艺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规律,紧密结合现实发展需要,进一步激发文艺、文化的内生动能,高质量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乡村道德高地建设,促进优秀民间文艺作品的教育普及,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振兴民族地区传统工艺,发展特色产业

  我国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特色鲜明、基础深厚,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风民情的物态纽带,也是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重要资源。进一步做好传承,推动振兴,高质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有助于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切实增强文化凝聚作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与特色产业发展有优势,有跃升发展的巨大空间。把握发展机遇,汲取成熟经验,补足存在短板,避免潜在问题,切实推进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还需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提升:一是加强传承,建设“民族手艺档案馆”。固本培元,做好手艺文化本身的历史脉络、知识谱系、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梳理、普及和传播工作。结合“一村一品”“一地一艺”等发展基础,设立地方或特色品类的“民族手艺档案馆”,以之为基地开展民族手艺文化的传承、传习和传播,时刻守护文化的根脉。二是推动创新,发布“民族手艺IP榜”。运用“文化IP”产业链的成熟机制,保护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以相关收益补给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经济、民生发展,放大文化创富效能。三是加强传播,举办“民族手艺短视频网络大赛”。把握新消费特点,适应新媒体环境,面向新需求人群,并切实保障民族手艺文化的传播质量,以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新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助力民族手艺闯出一片新天地。四是深耕产业,实施“民族手艺+产业联动计划”。包括“民族手艺+文创”“民族手艺+制造”的产品开发,“民族手艺+农产品”“民族手艺+农副产品”的产品包装和文化营销,“民族手艺+旅游”的体验游和纪念品销售等等。充分发挥手艺生产的分散性特点,星罗棋布、遍地生根地融入相关产业,发挥相互促进带动作用,增强发展活力。

  建设乡村道德高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与道德建设直接关系乡村振兴发展中“人”的建设与发展,关系乡村的文明程度与内生动力,具有关键意义。从调研情况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持续面对社会快速发展的深层次转型与变革,应对乡村文化在城市化、市场化发展中可能产生的断层,还要切实关注并持续加强乡村文化与道德高地建设,守护优秀乡土文化,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农民道德素质。一是建议进一步开设“乡村法制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对于包括老人赡养、婚姻关系、市场经营等开设“乡村法制课堂”,普法讲法,引导农民学法用法,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引领乡村社会崇德向善,遵纪守法。二是建议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艺宣传”,运用特色文艺样式加强价值观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运用地方戏曲、小品说唱等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以乡村文化现象为切入点,生动活泼地开展宣传教育。通过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形式,持之以恒开展活动,形成人人自觉参与的良好氛围,强化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特征的农村道德共同体。三是进一步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出台活动”,促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举措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乡村意识形态工作的日常化、生活化,促进乡村民众共同参与,发挥道德约束和道德法则的显性功能,形成良好的村庄共同体凝聚力和道德影响力。四是进一步设立“乡村道德档案”,开展乡村道德建设评比。汲取相关经验,建设“乡村道德档案”,引导乡村民众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家庭和睦,使乡村文化和道德建设有抓手,能落实,有实效。

  普及民间文艺作品,促进文化传承传播

  中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不仅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文化教育,关系一代代国民的知识构成、能力素养、文化认同和创造活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校美育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中小学的育人理念、课程建构、教材建设等都形成了显著发展和提升。

  当前,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文化教育的内涵,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观照教育的培育养成作用,还要重视生活的、实践的、情感的、综合性创意与创造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增强文化凝聚力与创造力,增强国家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此,建议在现有教育体系和教材内容中增设民间文艺的优秀作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民间文艺多元化、生活化、实践性的形式,开展从历史传统、思想精神、艺术审美、实践素养、创意设计等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使青少年知晓文化源流,理解生活境界,怀有真善美的追求,勇于创意创新。具体要从民间文艺优秀作品的特点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目标出发做出规划、编写和实施。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多元化开展民间文学作品学习与欣赏,汲取民间文学养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多样化开展民间工艺项目体验与实践,传承中华造物智慧;以“生活美育”为核心,全方位开展民间文艺学习与体验;以及将“设计创意”作为切入点,从生态自然、文化生活、科技革新、生产应用等跨学科的视角出发设计课程与教材内容,从民间生活出发,加强学生对于创意设计的认知和感悟,为更高层次学习和实践发展培育创意设计的种子。

  当前,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国货国风走俏,形成热潮,优秀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历史记忆得到了更广泛地接受、传承和传播,这是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创意、中国设计发展的体现,同时印证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校美育的作用,知晓文化源泉,热爱生活创造,文艺文化发挥赋能社会发展,还将以文化振兴助力民族的伟大复兴。

 

战略合作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联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