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北京戏剧家协会和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承办,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支持的202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举办了开幕仪式。开幕现场,4组48小时V戏剧参赛作品集中竞赛展示。未来两个月的时间里,21位青年新秀导演的戏剧作品将在线上、线下两个媒介登场,“戏剧在读”、“戏剧在谈”、“戏剧在听”、“戏剧在嗨”、“戏剧在案”等更多板块也将陆续揭晓。
摄影:李晏
开幕式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致辞:“有戏剧的日子真好,年轻的时候真好。在这样特别的时候,我们能够为自己庆祝,为自己喝彩。让我们永远有戏剧,让我们永远年轻!”
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上台总结了青年戏剧节十四年来的战绩并宣布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开幕,他致辞道:“青戏节是北京市文联重点打造的品牌活动之一,自2008年创办以来,累积推出世界各地青年戏剧艺术家的作品464部,包括英、法、德、意、俄、美、日等20个国家的91部优秀作品。同时,中国优秀戏剧作品也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世界舞台,有32部优秀青年戏剧作品在亚、欧、美、非、澳的各大国际戏剧节参加展演,演出场次近600场。经过不懈的追求与实践,北京国际青戏节已经从中国第一个戏剧节成长为目前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戏剧盛会之一,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线上线下两种舞台
青年新作引领60天长跑
今年,疫情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青戏节也在重新审视戏剧的未来,并试图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来探索戏剧跨维度的边界。也许我们对戏剧能量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它将怎样爆发和进化,一代青年戏剧人给出了他们的解法。本届青戏节邀请了21位青年导演带来了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将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的舞台同时登场。整个演出周期长达两个月,邀请观众们共赴这场戏剧长跑。这些作品有对中外经典的结构,有对城市生活的反思,有对神话和古代文明的遐想,还有通过网络交互对虚拟与现实的探讨。
线下演出部分将在北京的7个剧场上演16部青年导演新作。
李建军导演改编自卡夫卡原著的《变形记》将快递员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社会角色引入他的创意改编,探讨在数码转型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是怎样的异化。《国王的朋友》由诗人张杭导演,是《赵氏孤儿》的当代重构,张杭在剧中探讨了我们与父辈和历史应该是怎样的关系。闫小平导演的《九歌》取材自屈原同名诗集,从古代神话取材步入现代。青年导演宋白的《双生》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同名小说,从颇具科幻色彩的“双生子”设定出发,探讨人性与自我意志的深刻话题。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国剧社带来的《红楼薄命司》是对《红楼梦》的一次大胆而谨慎的重述,将为我们构造一场21世纪的“现代红楼梦”。邓菡彬导演带来的环境剧场《万尼亚舅舅杂剧》试图复原元杂剧的演剧方式,用更具汉语身体质感的粗俗、幽默、悲伤、荒凉来激活在汉语语境中文本重而演出轻的契诃夫名著《万尼亚舅舅》。白尚武导演的《她见过天堂最美丽的样子》将《哈姆雷特》《安提戈涅》《美狄亚》三部戏剧史经典作品重新解构,巧妙串联,探讨我们时代的虔诚与诚实。
新锐青年导演伍一的《怎么了》以杂技的形式呈现的现代剧,在表演超高的技艺同时讲诉了现代青年的城市生活。独立舞者扎西旺加通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聆听城市游牧人的心理现状。李鲁卡导演的《孤立主义游乐园》以一场艺术展为开端,探讨人类的孤独和相互理解。新锐导演吴嘉辉与五个懵懂少年磨合两个月创作出的《蚂蚁招待所》用蚂蚁具象自我,招待所拟化生活,在觉醒、推翻、重建自我过程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毛孔3.0》由当代肢体剧场领军人物李凝导演,他将以后疫情时代的剧场为创作主体,展示作品怎样依赖于环境生长。曲媛媛的《天堂有没有最佳赏味期》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中介,探索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隐幽心境。程文明的《无舟》则用生活介入剧场,书写亚洲“新神话”。陈欣頔的《摔在地上的世界》通过舞蹈、身体、mapping、声音、戏曲、音乐、文字等综合媒介建立了一个梦幻的“新的世界”。跨媒介艺术家炭叹带来的《一周年》以收到疫情侵袭的武汉为背景,用丰富的多媒体场景勾勒出每个普通人的心境。
线上部分则集中展示国内外基于网络载体而创意编排的5部戏剧作品,它们打破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让新的交互方式成为一种对话。
肖竞导演的《第二种游戏》以游戏之名,在“真实与虚构”、“过去与现在”之间探讨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李雅婷创作的《你见过萤火虫没有》讲述一名30岁的单身女性在疫情期间失去工作、重返故乡,却通过和父母长时间相处相互和解的故事。《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青年导演陈然的个人研究型驻地创作项目,她将以声音为触角,讨论人与地点共同的声音记忆。王欣宇的《14:21》则将视角转向社交应用下人们被监控的生活。旅居伦敦的中国艺术家卓梦婷与李松在疫情中构思创作了交互式声音演出《一千只耳朵》,观众可以在作品的网页上体验表演。
跨界艺术家挑战极限
48小时v戏剧竞赛结果出炉
48小时V戏剧创于2014年,参赛创作者要在青戏节组委会指定的空间,用有限的48小时完成一个命题创作任务,并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这一直以来都是青戏节最具挑战性和刺激性的版块。八年来,48小时V戏剧也走出了一批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青年导演,如刘正、廖书艺、丁一滕、蔡艺芸、李鲁卡、陈然、肖竞等等。
今年,48小时V戏剧报名通道开启仅一周,便吸引了90多组青年艺术家报名参赛,9月10日中午12点,洪天贻、陈旭人人、李瑜、赖宇晴四位导演及青年艺术家以抽签的方式随机抽取了四段不同的命题,并立即投入到紧锣密鼓的排练当中。
摄影:李晏
开幕式当晚,在现场大众评审和云端直播线上观众的目光下,4组竞演作品登场了。跨艺术家陈旭人人在《题目NO.1》中通过丰富的媒体光影呈现了自己对“自画像”这一命题理解,画像中看到的是自己但集中在一起就变成了群像;00后导演赖宇晴对于《夜雨寄北》的理解寄托在了《告解信》中,将诗词中暧昧的情思赋之于浓浓的姐妹相思情谊之中;李瑜导演以《渔人》阐释了《悠长的假期》中宗教的神秘色彩,以航海的浪漫诗意找寻通往人间天堂的道路;洪天贻导演在《百词斩》中用一百个动词和倒计时描述了一个女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从出生到结婚再到死亡,是一百种情绪在不停的加载。
经过紧张的观众投票与线下线上专家评审投票后, 48小时V戏剧的最终评选结果出炉。洪天贻导演的作品《百词斩》赢得了“最佳创意奖”和“最佳作品奖”,成为了48小时V戏剧历史上唯一一位荣膺双奖的青年导演。
摄影:李晏
未来两个月的时间里,“戏剧在读”、“戏剧在谈”、“戏剧在听”、“戏剧在嗨”以及“戏剧在案”等板块也将陆续公布活动信息,青戏节将从更多角度展示、探讨、探索戏剧的未来。无论经历怎样的时代变迁,艺术都会到合适的方式,成为我们精神的灯塔。一代青年戏剧人正在成长,青戏节这座放肆创造的乐园永远为他们开放,戏剧人们,继续疯吧,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