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83处传统地名列入保护名录

2021-08-30 18:10:36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电 北京开始大规模保护传统地名。8月23日起,《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在多个政府网站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经过前期资料收集、价值评估、街道和责任规划师校核、专家论证等工作,583处传统地名列入了首批保护名录。

  这583处传统地名大多数位于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从地名产生时期看,元代2处,明代153处,清代379处,民国47处,当代2处。它们是北京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

  进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北京市传统地名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工作,纳入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及《2021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清单》。

  2021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东城区人民政府、西城区人民政府开展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编制工作。为提高保护名录的权威性、准确性,编制团队参考大量明清史料、地图等资料,对老城地名使用时间、得名由来、历史演变进行了精心考证,还原了老城街巷真实历史沿革,深入挖掘了老城地名的历史文化底蕴。

  目前,已确认砖塔胡同、史家胡同的名称始自元代。另有629处明代地名可确定位置。清代仅通过对《乾隆京城全图》的梳理,就得到乾隆年间街巷胡同地名数量1322处,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地名2046处。其中不少地名出现时间被提前,如著名的杨梅竹斜街,此前多认为是清末地名。此次编制过程中发现纪晓岚乾隆年间《阅微草堂笔记》中已有“杨梅竹斜街”记载,从而将这一著名街巷的历史提前到了清代中前期。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根据研究成果发现,大量现在还在使用的以城门命名的道路,如崇文门内、外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德胜门内大街、安定门内大街等命名也可追溯到乾隆年间,而非20世纪60年代的修改与规范。

  据新京报报道,随着第一批名录公布,北京市将逐步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定期评估机制。

战略合作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联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