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批评家年会 | 回望中国当代艺术20年 在不确定中前行

2020/12/13 17:36:06      来源:雅昌艺术网

2020年12月12日至13日,2020·第十四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学者50余人相聚江苏宜兴自在艺术园区,聚焦于本年度年会主题“2000-2020:当代艺术20年”,针对过去2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展开探讨。

第十四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开幕现场

本届年会轮值主席为冀少峰,学术主持为段君

开幕式由批评家年会副秘书长葛秀支、段君主持,秘书长杨卫、轮值主席冀少峰、自在艺术园区创始人张跃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秘书长杨卫致辞

杨卫在致辞中介绍第14届批评家年会的组织、文集出版等情况,并向为批评家年会作出努力的各方表示感谢。本届年会主题聚焦于2000至202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希望批评家年会从学术的角度讨论分析20年中国当代美术史的框架与现象。

轮值主席冀少峰致辞

冀少峰作为本年度年会的轮值主席,在致辞中谈及,2020年这个特殊又不确定性的年份,段君提出本届年会大家应该放下脚步,回望20年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批评所走过的路程,这一提议经过组委会讨论后作为主题。贾方舟先生以万字文章《批评家的使命与批评的自觉——中国当代艺术批评20年回顾》,对当代艺术发展与批评进行梳理。与前一代批评家与编辑者统一的身份不同,进入新世纪以来,批评家更多的是与美术馆形成联盟,并在不断的工作中构建学术梯队。冀少峰介绍,本年度批评家年度文集通过当代艺术20年、历史钩沉、问题聚焦、理论辨析、水墨话语、性别机制、策展档案、个案瞭望等8个问题探讨刚刚过去这20年。

冀少峰为本届批评家年会文集撰写的前言以《不确定的未来》为主题,契合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和当下。

张跃在致辞中欢迎批评家年会与来自各地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来到自在园区,并介绍了宜兴自在艺术园区对于艺术与生活空间的关注。

四位批评家针对本届年会发表主题演讲:

朱青生《2005-2020当代艺术批评文献》主题报告

朱青生以《2005-2020当代艺术批评文献》为主题,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的年度工作为基础,对文献数据进行综合观察,呈现出来近些年来当代艺术批评文章的总体情况。

据CMAA的总结梳理,15年来当代艺术文献共有57146篇,其中纸本文献有24456篇,网络文献有32690篇。早期艺术批评文章发表方式主要以纸媒刊登为主,但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与媒体的转换,艺术批评文章的发表也逐渐转向网络为主,尤其是近几年来,文章发表更倾向于自媒体公众号等新方式。

报告还分析了近3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章的话题,从数据可见,绘画依然是批评家们在写作中关注的最主要关键词,位列第二梯队的关键词包括影像、装置、策展、美术馆、市场、新媒体等。

同时,近年来CMAA也持续对于摄影艺术档案进行梳理。

在总结评议中,孙振华认为朱青生的报告给艺术批评工作带来启示,艺术文献的梳理能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观察艺术批评家们的工作,大数据的分析也能呈现出艺术批评工作的聚焦点和问题关注度,以及不同时期批评家们关注问题的变化和趋势。

高岭《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之我见——走出单一的社会性》主题报告 图片致谢:张光华

高岭以《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之我见——走出单一的社会性》为主题,陈述了他所观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创作主题的转变。高岭认为,40多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大多是以社会性为主题,近20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那就是对于抽象性因素的出现。在谈到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可能性时,高岭认为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自然重新进入当代艺术的视野,自然与生态,也应该是社会性之外艺术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孙振华在评议中认为,社会性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绕不过去的话题,也认为自然、生态也都与社会、人相关。

付晓东《2000之后的当代艺术趋向》主题报告 图片致谢:张光华

付晓东以《2000之后的当代艺术趋向》为主题,阐述了她眼中中国当代艺术2000年之后出现的新现象,尤其是以70、80后艺术家为主体的观察。付晓东认为,2000年之后,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媒体、资本商业逻辑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却也存在例如关注度仅集中于少数明星艺术家等问题。

针对近20年来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她总结出7个方向:例如以王兴伟、王音、秦琦、段建宇为代表的观念绘画,这是一个重要现象,观念绘画里,绘画并非仅仅是关注绘画本身,画面图像也是一种话语的修辞,画面是可更深度解读的,代表艺术家包括等。以黄宇兴、王光乐、梁远苇等艺术家为代表的抽象绘画,他们的作品强调观念抽象,这种抽象艺术强调行动过程,很多作品看似是抽象艺术但实际上抽象的画面来自于具象。以白双全、刘窗、曹斐、梁硕、徐震、陆扬、陈天灼等艺术家为代表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呈现出“现实诗意,庸俗戏仿”的特点,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成为生活的一种形式,生活也成为艺术,从日常经验中体验到一些怪异,并将之夸张转化为艺术,她们的艺术打破了低级与高级艺术的跨阶层,他们重新看待大众文化,新的大众媒体传播也进入他们的关注视野。以邱志杰,史金淞、杨福东为代表的后传统方向,在当代艺术中传统已经被不断打破和结构,传统也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不确定性,艺术家们有诸多可以选择的传统。以厉槟源、陈哲、马秋莎、田晓磊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用重新认识自己,关注性别话题,她们以身体改造的方式让身体本身成为作品。以aaajiao、杨鑫、林科等代表的艺术家,更多的是对跨学科与技术的反思,多学科的知识系统直接影响了这类艺术家的创作,他们在作品中反思科学、技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葛宇路、刘伟伟为代表的艺术家,他们善于将作品渗入到社会体系、社区,和大众发生关系,他们甚至用艺术的方式引发社会热点和话题。

孙振华认为,付晓东通过她的观察揭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目前最活跃的青年艺术力量,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方式已经和老一代艺术家之间发声了很大变化,那艺术批评如何与当下的创作现实对话,这也是值得思考的。

 

乔纳斯·斯坦普以《西方当代艺术20年观察报告》主题报告 图片致谢:肖戈

乔纳斯·斯坦普以《西方当代艺术20年观察报告》为主题,发表了他对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察和观点。他在报告中呈现了两份名单,一份是来自ARTFACTS.NET网站,侧重展览、艺术影响力等角度排名靠前的25位西方艺术家名单,包括里希特、肯特里奇、辛迪舍曼、埃利亚松、草间弥生等,但他们的重要作品主要集中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另一份名单来自ARTPRICE,侧重市场影响力角度的排名较高的25位西方艺术家名单,包括卡特兰、KAWS、村上隆、安妮诗·卡普尔、班克斯等。

乔纳斯经历了过去20年的西方当代艺术现场,回顾了过去20年里西方当代艺术的多个重要展览,乔纳斯的判断是并没有发生太重要的艺术变革,呈现出来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力是相对薄弱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创作量的减少,相对而言,与艺术链条相关的美术馆、艺博会、画廊等环节的发展却是非常迅猛的,这是值得思考的现象。乔纳斯还谈及,与过去20年的西方当代艺术相比,他所看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则是更加具有活力。

孙振华认为,乔纳斯从一个西方艺术史学者的立场关注到的是西方当代艺术的危机,而这恰好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对话,而中国当代艺术在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中如何前行?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在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有新的突破,这是给中国当代艺术提出的尖锐问题。

乔纳斯·斯坦普以《西方当代艺术20年观察报告》主题报告 图片致谢:张光华

回顾过去20年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批评,孙振华总结两个问题。

一是“天涯明月还是月照千湖”的问题,“天涯明月”正是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指向一种共识性。而“月照千湖”则是同一个月亮照在不同的湖上有不同的景象,注重个人性、特殊性。那么当中国当代艺术面对未来,到底是“天涯明月”的景象还是“月照千湖”的梦境?这是孙振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则指:“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中很多用的是“我注六经”的方法,当我们看到一个理论、潮流,去寻找对应物。“六经注我”的工作方法则并非是遵循先入为主的方式,而是从个人出发,从具体问题出发去探索、寻找深层次的意义。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策展用哪种工作方法值得思考。

主题报告演讲由段君主持 图片致谢:杨小彦

主题报告之后是小组讨论,近50位嘉宾分为3组进行讨论,第一组主题:2000-2020 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细节回顾与发展特点分析;第二组主题:2000-2020 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的动向与趋势;第三组主题:2000-2020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史实陈述与面临的挑战。

小组讨论嘉宾关于2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详细观点,请关注艺术头条后续详尽报道。

会议现场 图片致谢:陈默

小组讨论现场 图片致谢:郑娜

小组会议现场 图片致谢:游江

小组会议现场 图片致谢:陈默

会议现场嘉宾合影 图片致谢:陈默

小组讨论嘉宾合影

第十四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2020)出席人员:

战略合作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联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