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北京联合大学青年教师姜芷若创作的标题交响乐作品《京华兴学颂》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这部融合了音乐创作实践与时代发展进程的大型作品,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时代背景,通过《学知的殿堂》《青春的誓言》《奋进的脚步》《明日的舟舸》四个乐章的叙事性描述,表现了北京高等教育40年来的发展历程。《京华兴学颂》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并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作者在对音乐的抽象和题材的具象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上有深入思考。
作品展现了对时代精神的坚守。《京华兴学颂》将现实题材融入了当代思考,以“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为切入点,从高等教育这一视角反映了国家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革,用音乐做画笔,描绘了“大学人”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记录了“大学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歌颂了“大学人”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京华兴学颂》的四个乐章,始终贯穿着时代精神。作品第一乐章用灵动的旋律展现了在百废待兴的改革开放初期师生对知识的渴望;第二乐章用民族风格的音乐展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第三乐章运用进行曲风格表达学子在求学路上奋发图强、刻苦求学的精神面貌;第四乐章以大线条的旋律描绘师生在奋进中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作者通过缜密的思考,将具象的题材内容进行了抽象的音乐转化;通过周密的布局,对不同阶段进行准确表达。
对于在高校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我来讲,聆听《京华兴学颂》,不仅把我带回了那段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奋斗岁月,更让我联想到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厚重而博大的成就。《京华兴学颂》兼具美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作品深情讴歌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的坚定步伐。
作品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京华兴学颂》立足于表现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具有京味的民间音乐素材来强调作品的地域性。以第二乐章为例,作品恰当地选择了《水牛儿》这首广为流传的北京童谣作为素材。《水牛儿》是北京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普及率最高的歌曲之一,它也是几代北京人的声音记忆、生活记忆和生命记忆。用它作主题素材可以直观地拉近听众与作品的距离,引起共鸣。在节奏方面,作者也适当地借用了京剧打击乐中具有代表性的节奏型,在“板眼”的配合中,激昂的打击乐伴随着简洁、凝练的旋律,描绘了一代代京华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京华兴学颂》中,作者通过旋律发展、复调手法等多元化、多角度的作曲技法与传统元素音乐有机融入,将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融合。作品中对于北京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不单是将核心音调引入或是作曲技术的体现,更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坚守。在《京华兴学颂》创作实践中,我看到了青年一辈作曲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视,感受到了他们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信念。
作品展现了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大学是人类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人生理想的摇篮。一代代青年人,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展开了梦想的翅膀,将自己的热情转化成建设国家的蓬勃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不断地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精神内涵。时至今日,以校园为题材的大型音乐作品并不多见。标题交响乐《京华兴学颂》创新性地选择大学作为题材,用音乐记录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反映了大学所具有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内涵。整部作品中,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标志性校园文化元素,呼唤起听众的青春记忆。例如:上课铃声的引子,仿佛把我带入了课堂;递增式的音色布局、卡农式模仿式的复调手法,仿佛是课堂上师生热烈的交流。
在音乐创作中,我始终强调作曲技法的运用要为情感服务。《京华兴学颂》令我感受到这部作品是在感性与理性双重作用下产生的。作者从听众的审美习惯出发,强调作品的可听性,坚持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在这部作品中,更让我感受到了校园中最真挚的情感——师生情义。在第四乐章中,大线条旋律仿佛在倾诉着学生对老师的敬重仰慕,表述着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作者将北京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这一大视角巧妙地通过师生情这一小视角转化,使整部作品既有了情感的主线,又使题材有了“接地气”的表达。
回望1978年,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教育事业的春天就此到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复苏与发展,无疑是改革开放4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京华兴学颂》作为一部以“大学”为题材的标题交响乐,用音乐语言歌颂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吹响了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号角。作为一次有意义的创作实践,作者姜芷若不忘一名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初心,勇担一名音乐工作者繁荣兴盛新时代音乐事业的神圣使命。《京华兴学颂》50分钟的音乐,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回忆和展望中,温润了听众的心灵,在传播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了“大学人”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