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宝荣:科学、艺术与创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石

2020/6/11 9:22:34      来源:文艺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一天写给袁隆平、钟南山等科技工作者代表信中透露出的重要信息。这封信这不仅充满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也展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技术发明和科学思想。但是在近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凌辱。

  一百年前,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运动,就是不甘忍受列强的欺辱,热血青年希望将“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中国,用民主和科学技术来武装自己,发展和壮大自己,让中国变得强大,不再受外国列强的欺辱,让中国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声音。

  一百年的艰辛努力和浴血奋战,中国人终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经济、科教兴国,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骄傲与自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经历了史上最稳定、最快速、最兴旺的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的振兴与发展,对于国家繁荣富强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中国独特而科学的管理方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科技的有力武器,中国才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的伟大胜利,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国家和政府对科技工作者关怀与重视,有利于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腾飞,而在科技的发展中,创新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指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实际上,中国几代国家领导人,对创新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有许多论述,将创新比喻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表明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创新的理论,例如,“改革是点燃科技创新引擎的点火系”“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等等,可见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已经有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

  民族复兴与建设科技强国,必须要在科技领域有所创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科技发展大多是向科技发达的国家学习,引进、吸收、消化,再变为自己的应用技术,属于“跟跑”。没有创新,我们就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永远“跟跑”。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国际风云变幻,核心技术被限制使用,我们就会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兴芯片技术在外国的打压下瞬息崩溃,就是惨痛的教训。中国的科技要发展、要强大、要有核心技术,必须创新!

  科学技术从“跟跑”变为超过发达国家的“领跑”,这就是我们的强国梦,但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我们的科技创新及创新思维。今天,我们很骄傲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产品,已经占领了世界各国的市场。但有了科技创新,中国就可以从一个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中国创造(Created in China)的品牌,在不远的将来也能够享誉国际市场,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科技兴国,不光是科学家的事,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全社会的事,只有当中国人民整体的科学素养都提高了,国民追求科学精神、崇尚科学事业、尊重科学事实,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科技强国。换言之,有了强大的科技和文化支撑,中国才能够真正强大,在国际上才能够有重要的话语权。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崇尚科学精神,需要的是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让全民都深刻理解到,科学技术与国家发展、民族兴旺以及个人家庭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值得强调的是,对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让国民从小就热爱科学、热爱技术、崇尚科学精神。毕竟,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强大需要有科学知识、文化素养、国家国情怀的年轻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科技强国梦,还需依靠后浪来不断推进和实现。

  国家强大要依靠科技,科技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则需要从小就形成创新的思维习惯。以人为本,全民整体素质和修养的提升是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而加强民众的科学传播和科普教育,则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基本保证。其实,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就符合以人为本的素质修养培养和提升的目标。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养成挑战性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和提问,才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

  犹太民族的一个优点就是爱提问,这就是为什么犹太人出现了200多位诺贝尔获奖者以及包括马克思在内众多伟人的最大秘密。爱因斯坦是一位特别富有创新思维的犹太科学家,他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出科学问题对于自然规律和科学发现是多么重要。

  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中,艺术教育也是重要的元素。艺术让人们感悟美、追求美,开启脑洞,去思考我们平时用理性的科学思维想不到的问题、探索常人想不到的科学奥秘。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而法国著名的作家福楼拜也有类似预判:“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这充分表明,科学与艺术教育在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开发想象力和潜意识思维等方面都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涉及到立德树人和青少年培养时指出:“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真善美都是人类追求自然之“道”和自身发展的不同境界。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科技强国的中国梦,提升全民的科学素质、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真善美”全方位普及教育至关重要,如果这一目标能够达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作者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教授,中国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战略合作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联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