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艺术学如何走向下一个十年? ——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十年之思

2020/6/10 9:09:13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吴华

 

  “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标志着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文化自信、艺术自信到真正认识到了艺术学在整个民族的学科建设、学术建设、思想建设、人才培养当中的重要意义。 ”在6月2日由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学升门十年:未来的展望”线上学术论坛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这样谈及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的重要意义。

  艺术学作为我国高校学科体系中的第13个也是最新的门类学科,于2011年由原来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成功升格为门类学科,真正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为艺术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大的学术空间与更高的学科平台。今年恰逢艺术学升门第十个年头,此次学术论坛邀请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仲呈祥、王一川两位召集人,周宪、王廷信、夏燕靖、尹吉男等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论坛嘉宾,对升门十年来艺术学尤其是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建构发展历程进行学术回顾与总结,畅谈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

  十年来,艺术学理论学科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

  截至去年年底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6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从业专职师资约1000人。十年来,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内涵的深化、外延的扩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艺术理论的科研创新,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互动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0年间,艺术学理论实现了两个基本转变:一是开辟和扩大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范畴,构建起研究领域的‘新范式’ ;二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获得重大进展,历时80余年的‘潜学科’在不断修正与完善过程中终于成为‘显学科’ ,而得到学界认知和认同,具有了自身完备和成系统的评价体系。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教授夏燕靖这样评价艺术学十年之变。夏燕靖表示,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十年来无论是探讨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抑或是引介国外艺术理论以形成融西汇中的理论新形态,更加系统性地凸显出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建构,进一步完善了艺术学理论的基本形态与建构模式。

  “十年来,艺术学理论学科制订和实施了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核心课程体系的梳理和编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介绍说,艺术学设立了三门核心课程,分成两个系列:基础艺术学理论课程系列,由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构成,三选二;应用艺术学理论课程系列,含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遗产、艺术传播、艺术与文化创意等可选开课程,五选一。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着眼于夯实学科基础,强基固本,另一方面依托学位授权点学科环境需要并面向行业需求,拓展了应用空间。

  专家们还表示,十年来,艺术学理论学科各学位授权点扎实开展艺术学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通过个人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等形式多样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师生踊跃参与文艺评论行业发展,积极投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全国文艺评论、文化传承创新、艺术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要培养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者兼擅的艺术学人才

  “艺术学理论学科未能在学科核心领域即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等方面取得足够多的重要突破和重大成果。 ”王一川直言,虽然这些年艺术学理论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各界的期待来看还不够。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宪亦认为,正是因为拿不出具有开拓性、系统性的成果,所以艺术学理论学科常常被人质疑。“十年来,我们很少讨论艺术学理论到底有哪些重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我们必须研究的,哪些问题是可以放放的,我们没有去做这样一个顶层设计,实际上艺术学理论应该有一个未来的行动路线图。 ”在周宪看来,应该集中国内高校资源,对一些重大的艺术学理论问题做集中攻关性的研究,这样容易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同时周宪也表示,之所以重大且有标志性的成果不多,与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还较薄弱有关。“基础理论在未来将是这个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想要站得住、行得稳,必须要有很好的基础理论研究。另外,要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加大对文献目录学、经典文献汇编、专题读本、工具书的重视,没有很好的资源,要把艺术学理论学科建好几乎是不可能的。 ”

  “能够称得上时代力作的著作仍然缺少,能够引领理论风尚的原创性学术观点仍然不足。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王廷信表示,这一问题从学生们的学术论文对西方理论资源的大量引述即可看出。“西方艺术理论资源对我们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当然非常有价值,但是我们的很多文章对于引述的观点,其实是食而不化,对于引述观点的背景都不清楚就用来支撑我们的理论,这是我们艺术学理论一个非常遗憾的现象。”

  对此周宪表示,要培养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者兼擅的艺术学人才。“现在在学科上把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放在了三个不同的方向,这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在研究中这三个方向绝对不能互相脱离,要融合发展,做理论的人要会做史,要会做批评,做史的人要懂理论,做批评的人也要懂史和理论,这样学科发展才是健康的。一个合格的艺术学理论学者应该是三项兼容的。就比如美学家丹托也是艺术批评家,贡布里希是一位艺术史家,同时他在理论上的贡献也非常大。 ”周宪说。

  专家们还认为,同其他艺术学学科和文史哲等学科相比,艺术学理论学科成就略显单薄,国内承认度尚有欠缺。由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在国际上找不到直接相比的同类学科,因而争取国际承认还是未来长期奋斗的目标。

  未来将在建构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体系上发力

  专家表示,目前看来,由于艺术学理论学科正式起步时间晚,其发展相对滞后,积累也比较薄弱,学科影响也比较小,虽然旗帜已经举起来了、队伍组起来了、体制建起来了,但是现在还是要来思考这个学科未来会怎么样。

  “艺术学理论学科具有居间性,上有美学,下有各门艺术理论,而跟美学和门类艺术理论都有相互交融的部分,跟艺术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很多学科也都有密切的关系。 ”周宪认为,艺术学理论学科草创初期以分为宜,不应过多地强调它跟其他学科的相似和相关性,而要强调它的独特性,这样学科才有安身立命的根据。而由草创期过渡到发展期,就要关注艺术学理论和其他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不汲取其他学科营养,那学科自身发展一定有局限,但是过多汲取了其他学科的东西,别人就会说你没有存在的根据,这两方面需要平衡,这是未来艺术学理论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王廷信则认为,国家政策的支持对于艺术学理论未来的发展十分关键。“国家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已超过十年前,国家社科项目的类型在日益丰富,国家各部委从不同角度出台政策和经费支持,科研基金类型和经费数量的增加。国家对艺术及艺术研究的重视,会直接推动艺术学科建设,直接推动高质量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成果的涌现” 。

  王廷信还表示,科技让艺术与万物互联,大大扩充了艺术的生存空间,对于科技与艺术关系的研究,将会直接推动新型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涌现,也会推动艺术学理论应用类成果不断出现。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络行为日益丰富,利用网络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消费艺术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多,并将成为常态。5G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加快速和智能化的网络环境,将会加速改变艺术的创作、传播与消费,也将催生新的艺术形式的涌现。 ”王廷信说。

  专家们一致表示,未来将在建构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体系上发力。这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才能提出的一个关乎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大命题,需要大批理论家投入,需要大家融通中西古今,从一个新的高度上进行研究,这也将逐渐催生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战略合作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联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